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尚福林:开拓科创金融业务是银行等机构的必然选择

时间:07-23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181

尚福林:开拓科创金融业务是银行等机构的必然选择

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南京报道7月22日,原银监会主席、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尚福林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科创金融大会上表示,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,息差不断收窄,大型企业客户的利率议价能力不断增强,银行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,开拓科创金融业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突破自身发展困境、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。尚福林指出,当前金融有效支持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仍存在一些短板,“其中既有外部体制机制障碍,也有金融自身服务能力不匹配的因素。”一是科创企业特性与传统金融风险识别缓释手段不匹配。一方面,传统金融风险识别手段难以适用于科创企业。传统报表不能完整呈现科创企业真实情况,技术研发、品牌效应、人才储备等无形资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,银行单纯依靠财务报表和抵质押物,很难做出信贷决策,初创期的科创企业面临的融资矛盾更加明显。另一方面,科技与金融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突出。科技企业自身具有较高的技术和专业壁垒,与金融机构间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。科技创新项目,特别是前沿技术,专业性强,普通金融从业人员很难准确了解企业科技含量,更难对技术和市场前景作出判断。二是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与传统金融供给方式不匹配。一方面,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充分。股权融资较之债务融资具有天然优势。但在科技创新领域,还缺少足够的“有耐心”的长期资本,即便是风险投资,对于投资期限以及退出渠道也有诉求。另一方面,针对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科创企业,还缺少能有效衔接的全覆盖金融服务。比如,初创企业,可以利用天使投资、风险投资,提供早期风险资本;成熟的科创企业,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,银行也愿意跟投提供融资服务。“恰恰是介于初创期和成熟期之间的科创企业,迈过了早期风险投资阶段,尚未达到资本市场门槛,在需要资金实现关键一跃的环节,缺少匹配的融资服务。”尚福林表示。三是科技创新的盈利模式与传统金融业务回报方式不匹配。科创企业的成本容易量化,但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前景不确定,导致收益具有很大不确定性。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不适用于这类企业。尚福林以医药行业为例解释称,医药行业基础研发资金投入巨大、前期风险高、成果转化周期长。一款创新药的投入动辄超10亿美金,开发周期超10年,还要承担研发失败的风险。科技创新的风险回报,与银行信贷对资金的流动性、安全性、盈利性的要求并不完全匹配。“银行信贷资金有成本且是固定收息,银行只能从科创企业的贷款中获得有限的利息收入,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并不匹配,使得银行对发放科创企业贷款缺乏动力。”尚福林认为。为此,尚福林提出,要着力增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能力:积极发展多元化多层次金融市场,支持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活动;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能力,更好适应科技创新发展需要;协同发挥各方合力,营造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环境。对于银行而言,尚福林表示,要提高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适配性。我国金融体系中,银行处于主导地位。科创金融离不开银行参与。建议以投贷联动为突破口,健全银行和资本市场协同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。比如,利用银行和其理财子公司等银行集团优势,探索试点“信贷+股权+认股期权”的金融服务,改善科创金融的风险收益结构,实现风险与收益的跨期平衡。同时,尚福林认为,要发挥私募机构的挖掘作用,“知名私募、风险投资机构通常有独到的角度,银行可以增强与这类机构的合作,挖掘有投资价值的成长型信贷客户。”在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面,尚福林认为,更多关注企业未来价值和核心领军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。利用数字技术,精确识别分析企业真实信息,缓解信息不对称,提高风险评估和控制水平。探索创新科创信用贷款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。针对不同阶段,提供全链条、综合化服务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